彭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城西北3公里处,是双流通往成都市、崇州市的咽喉,自古以来是双流西部商贸集散重镇,有“水陆要冲”之称。如今,彭镇以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,推进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振兴,成为双流推进“三个集中”(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、工业向发展园区集中、农民向城镇集中)示范镇,同时也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。
彭镇
彭镇概况
彭镇俗称彭家场,因清初蜀中三大才子之首的彭端淑家族移居此地而得名,2016年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。现今辖区面积37.8平方公里,辖13个村(社区),其中1个是城镇社区,总人口6万余人(常住人口4万,暂住人口2万)。境内交通便捷,环境优良,双祟路横跨彭镇东西,黄温路穿境而过,杨柳河畔的杨柳成为彭镇地标性景致。春天柳絮飞花,清风徐来,水面波纹如画。“山光草色翠岚拖,第一桥头春波多。小艇远横杨柳岸,散人应自号烟波”,便是昔日杨柳河的生动写照。
彭镇民居环境
独具特色的街道艺术
彭镇始建于明代,作为“水陆要冲”之地,四方文化汇聚,使彭镇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。正因为如此,如今的彭镇教育、文化、体育事业发达,文体活动丰富,川剧团、狮灯队、书画学会等活动常年不断,还拥有千姿百态的民间街道艺术。
彭镇柑梓狮子艺术团诞生于清末,是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的狮子表演团,历史悠久,规模盛大,广受赞誉。现如今,艺术团内有大狮子4个,小狮子2个,人员达30人之多,表演节目有杀狮子、爬高杆、翻舞台、龙吃水等30余项。2007年5月,狮子团在双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演出,备受瞩目。
狮子艺术团
产业发展模式
近年来,彭镇以优越的投资环境、优惠的投资政策先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。工业港ABC区已形成优势规模;金湾农庄、银榕园等花木观光休闲基地、简阳狮王蔬菜园、龙泉显发果业合作社、“四川红”葡萄观光园、四川农大学生创业园等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景看好。彭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年供蔬菜2万吨,同时发展花木生产基地1600余亩,以都市园林“金湾农庄”为龙头号的一系列旅游设施,已成为成都市民休闲、旅游胜地,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。
彭镇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
彭镇有水电站4座,天然气、通讯设施齐备,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特别是在经济“二次跨越”中,彭镇抢抓西部大开发战机,规划营建“成都彭镇家具制造营销基地”,已入驻厂商15家,这里将成为四川最具特色、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家具制造营销基地。
彭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,瞄准产业核心,着力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,增强工业协作配套能力,培育产业集群,加速提升工业整体水平;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就业工程,突出抓好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,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,培育合格产业工人;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,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着力整合和提升蔬菜生产、生猪生产、花木生产、观光农业等支柱产业,打造农业品牌。
城乡深入发展
彭镇紧紧围绕建成“城市新区主引擎、统筹城乡样板镇”奋斗目标,着力抓经济增长,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,抢抓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,打造“一带两中心”,提档升级了欣悦等农业精品园区。
同时,彭镇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功能,健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,坚决整治“三违一非”,深化城乡环境治理;推进政府规服建设,深化基层治理改革,健全了“村两委+议事会+监委会”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;抓民生增福祉,完成村级道路建设及维护17.5km,全面启动实施“1+5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,“1+3+1+N”新型社区自治管理机制不断健全,实现“三星级”新型社区镇域全覆盖。
永丰老街
老成都的留影
彭镇的老茶馆是老成都最后的留影。陈旧的竹椅,褪色的茶桌,一杯茗茶,陪伴半日清闲。彭镇的老茶馆远离都市的喧嚣,维持着几十年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气息,透着彭镇人生活的安逸知足和平安。这个安静的角落,似乎被现代遗忘了,却被镜头聚焦,成为对老成都的追念。老茶馆的茶和老茶馆的茶客,是镜头里闲适的生活,是彭镇古老和现代交汇的缩影。
彭镇茶馆一角
从过去走到现在,彭镇人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,瞄准产业核心,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,实现了新型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新突破,有效地促进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。